王海超老旧小区改造实战经验,3招让居民告别 马路拉链 烦恼
你有没有经历过家门口刚铺好的路,没俩月又被挖开埋管线?那种“今天修水管、明天补电网”的折腾,简直是城市版的“俄罗斯方块”——好不容易消掉一行,又堆上来新的方块。说实话,这种反复施工的“马路拉链”问题,在老旧小区改造里特别常见。但北京昌平区的王海超,却用一套接地气的办法,硬是把这事儿弄出了名堂。
痛点变亮点:用12345投诉数据倒推改造方案
王海超的法子听起来有点反常识:专挑投诉多的小区先改。作为昌平区城管委公用工程科副科长,他带着团队把12345热线里关于“水管爆裂”“污水倒灌”的投诉全扒拉出来,用思维导图分析高频问题点位,最后梳理出159个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,分批次纳入改造台账。
比如城北街道的安福苑小区,去年冬天因为暖气管老化,三天两头有老人打电话说家里冷。王海超团队实地勘查时发现,这里的管线像“蜘蛛网”一样交错,热力、燃气、排污管道全挤在一条沟里。他们干脆联合住建委和各管线单位合署办公,一次性设计综合管廊。你猜怎么着?施工时直接挖一条沟,所有管线同步入地,居民只忍受一次噪音就彻底告别了年年开挖的噩梦。
施工现场搞“透明车间”:临时党支部盯安全
改造工程最怕出事。王海超在工地搞了个创新——把临时党支部建在施工一线。每个小区开工前,党员带头排查隐患,监理和施工方每天晨会必须晒整改清单。举个真实案例:天通苑北街道太平家园施工时,有居民反映深沟防护栏松动,当天下午党员巡查组就加装了双排护栏,还顺带给周边幼儿园做了防尘隔离带。
这种“较真”背后是血的教训。王海超私下聊起过,早些年某工地因安全监管疏忽,导致工人坠落骨折。“现在我们的口号是‘隐患不过夜’,宁可工期慢三天,不能留个雷给老百姓踩。”
留住墙根儿的老槐树:改造也能有“人情味”
很多人以为改造就是拆旧换新,但王海超团队偏要“留旧”。在霍营小区,有棵40年的老槐树正好挡在管线规划路上。施工队本想移树,居民们却集体反对——夏天树荫下打牌下棋是几代人的记忆。最后方案改成管线绕道,多花了3万块。王海超的原话是:“改造不是清内存,有些东西拆了,人心就凉了。”
这种细腻还体现在细节上:修补路面时特意保留老井盖上的“1987年制”刻字;更换排水管时回收旧砖砌成花坛边沿。用居民李大爷的话说:“他们不是来拆家的,是来帮咱拾掇屋子的。”
为什么他的经验值得全国抄作业?
- 数据驱动代替拍脑袋:用12345投诉热力图定位问题,比“哪条街破修哪”科学得多;
- 捆绑施工根治“拉链路”:水电气暖协同作战,一次开挖全搞定,省下重复施工费超百万;
- 让居民当监工:施工队每周发整改清单到业主群,连“噪音超时10分钟”这种细节都公示。
我个人认为,这种改造模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把民生工程变成了民心工程。你懂的,很多地方改造完居民照样骂,但昌平第二批完工的十三陵镇泰湖路小区,硬是有居民给城管委送锦旗——上面绣着“终于不用穿雨鞋倒垃圾”。
如果你所在的小区还在为改造犯愁,不妨试试这三点:
- 投诉数据当指南针:先解决最疼的点,居民配合度自然高;
- 拉个多方群聊:物业、施工方、业主代表每周碰头,小事不过夜;
- 给回忆留个座位:一棵树、一口井,可能比新瓷砖更让人暖心。
城市更新不是翻修房子,是修补生活。王海超团队的故事说明:带着对人心的体察去施工,水泥管子也能长出温度。你们小区有改造故事吗?欢迎聊聊——毕竟好经验,都是在唠嗑里攒出来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vsccd.cn/qkl/2213.html 转载需授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