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凌与纸贵科技,区块链创业背后的真实故事

频道:NFT 日期: 浏览:10

凌晨三点的西安高新区,纸贵科技办公室的灯还亮着——这个场景,是唐凌的合伙人后来跟我聊天时反复提到的画面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“唐凌”这个名字时也懵:搜出来又是历史教授又是唱作人,直到看到“区块链”仨字才恍然大悟:​​哦,原来是那个让版权保护不再纸上谈兵的80后!​​ 今天咱就聊聊这位西安交大走出的CEO,怎么把冷门的区块链技术,变成创作者手里的维权利器。


从代码到版权:一场“较真”的创业

你可能想不到,纸贵科技最初源于唐凌的​​一次亲身吃亏​​。早年他朋友的设计图被大厂盗用,维权时才发现:法律流程耗时半年,赔偿还不够律师费。这事儿让他意识到:传统版权保护就像钝刀子割肉——疼,但没辙。

唐凌与纸贵科技,区块链创业背后的真实故事“为什么不用区块链时间戳?哈希值存证一秒搞定,篡改立刻露馅。”2016年,他拉着西安交大的技术团队开干。当时国内区块链圈都在炒币,他们却埋头搞起了“版权链”。​​现在看来是风口,当年可真是冷板凳​​——有投资人直接怼:“艺术家连饭都吃不饱,谁管盗版?”


纸贵在做什么?一个案例看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🌰:某网文作者发现小说被抄袭,传统维权要公证处调取后台记录(耗时2周),而用纸贵的「版权存证平台」:

  1. 上传文档→系统生成唯一哈希值;
  2. 同步至法院、公证处节点;
  3. 侵权页面一键取证,AI比对相似度。
    ​全过程48小时,成本不到100块​​。目前他们已经为超10万部作品锁定“出生证明”,包括故宫文创设计图、独立音乐人的Demo。

技术派的“反常规”打法

和那些狂喊“颠覆”的区块链项目不同,唐凌团队有两点特别实在:

  • ​不排斥传统机构​​:主动对接法院、版权局,把链上证据写进司法解释(2023年最高法新规明确区块链存证效力);
  • ​专注小场景​​:先啃下图片、短文本等高频侵权领域,再拓展到视频。用他的话说:“​​大而全必死,痛点越小越刚需​​。”

这种策略让纸贵在资本寒冬活了下来——2024年还逆势拿下B轮融资,成了西北地区估值最高的区块链企业。


光环之外:争议与清醒

当然,质疑声一直没断过。最大争议是​​上链≠确权​​:区块链只能证明“你在某时间拥有该文件”,无法验证创作过程。有人就钻空子:把盗版内容抢先上链反咬原创者。

唐凌在清华的演讲里直面了这个问题:“技术永远有漏洞,所以我们把人工审核团队扩了3倍。​​链是工具,人才是防线​​。”这种不神化技术的态度,在区块链圈反而少见。


给创业者的启示录

聊到最后,我问团队年轻人:唐凌最“可怕”的特质是什么?答案出奇一致——​​死磕场景落地​​。

  • 为说服老牌出版社上链,他带技术员驻场3个月,把纸质合同录入系统;
  • 担心用户嫌操作麻烦,所有产品必须“三步内完成存证”;
  • 甚至公司名“纸贵”都埋了彩蛋:西晋左思写《三都赋》引发“洛阳纸贵”,暗喻“好作品值得被保护”。

所以说啊,真正的技术派创业者,​​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,而是看清钉子长啥样才造锤子​​。

如果你也在纠结技术创业的方向,不妨学学唐凌的笨功夫:在离钱近的地方磨产品,比追风口实在多了。关于区块链版权那些事儿,欢迎评论区开杠~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vsccd.cn/nft/2350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