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业提升秘诀:解析FTT一次通过率,轻松实现高效生产
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?流水线上每多出一个返工产品,企业就得多掏一次人工、物料和时间的成本。说白了这个指标就是在问:你的生产线到底有多“顺”?
我接触过一家汽车配件厂,他们的生产主管老张最近特别头疼。车间里一条组装线的FTT值掉到了65%,相当于每100个零件里有35个需要返修甚至报废。光是上个月,这条线就浪费了12万的成本。后来他们做了一件事:把“提升FTT”拆解成具体动作——比如给关键工序加装传感器自动检测精度,再比如把员工培训从“讲理论”改成“现场纠错演练”。结果半年内FTT拉到了82%,次品率直接砍半。
为什么制造业都在盯紧FTT?
简单来说,FTT(First Time Through)就是“一次通过率”,它统计的是产品从第一道工序开始,一次性合格走完全程的比例。听起来只是数字游戏?其实背后藏着三个痛点:
成本黑洞:返工环节消耗的隐性成本(电费、工时、仓储)常被忽略;
交付拖延:卡在返修环节的订单,拖累整体产能;
质量波动:问题根源难追溯,比如某批零件尺寸偏差,是模具磨损?还是员工操作变形?
提升FTT的实战思路(附案例)
▶ 先锁定“问题工序”
别急着全流程整改!那家汽车配件厂的做法就很聪明:用数据定位瓶颈。他们给每道工序记录FTT子指标,很快发现“轴承压装”环节合格率仅有71%。一查发现是气压设备不稳定导致压装力度浮动。
▶ 员工动作标准化 ≠ 死板
培训不是念手册。我在电子厂见过一个班长,他把“贴标签歪斜”这个高频问题,拆解成手腕角度、按压时长、目视距离三个动作点,让员工互相录像纠错。两周内该工序FTT从76%跳到89%。
▶ 小工具解决大问题
比如在焊接工位加装激光定位仪,员工放偏零件时会自动亮红灯;或者用低成本传感器监测设备振动值,异常时提前预警。这些投入通常三个月内就能收回成本。
警惕“伪达标”陷阱!
FTT上去了,但客户投诉却没少?可能踩了这两个坑:
“让步接收”滥竽充数:比如外观划痕不严重就放行,埋下客诉风险;
抽检比例过低:批量性问题未全覆盖检测,比如某化工企业曾因原料批次污染,导致FTT“虚高”但终端产品失效。
我的建议:把FTT和客户退货率绑在一起看。如果两者趋势背离,赶紧排查流程漏洞。
写在最后
提升FTT不是追求100%的完美主义,而是用系统思维减少“低级浪费”。当你看到生产线像钟表一样精准运转时——那种流畅感,真的会让人上瘾。
如果你正在为返工率头疼,不妨从明天早会开始,问一句:“今天哪道工序拖了后腿?” 答案可能就在一线员工的手边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vsccd.cn/btc/2799.html 转载需授权!